原本是用于祈福的一枚小小圆币
却差点带走了11个月婴儿的生命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耳鼻喉科陈帅君教授帮助孩子取出了被误吞后卡在食道、险些引起窒息的硬币,有惊无险地挽救了一个小生命。
事发当天,一对父母抱着11个月大的宝宝冲进门诊,妈妈带着哭腔求助:“医生,孩子好像吞了我枕边的祈福币!”
医护人员立刻启动紧急检查:通过影像学确认,一枚直径约2厘米的圆形祈福币卡在宝宝食道上段,距离咽喉仅3厘米。
这个位置很关键:食道上段狭窄,若异物滞留时间过长,可能压迫气管引发窒息,还可能损伤食道黏膜导致出血、感染。
展开剩余62%手术过程中,陈帅君教授团队用特制的小儿异物钳小心固定祈福币,避开食道黏膜,仅用2分钟就顺利将其取出。
医生提醒:家长需警惕这些“小物件”
“有惊无险”的背后,藏着很多家长容易忽略的看护误区。陈帅君教授说,作为耳鼻喉科医生,每年都会接诊多起小儿误吞异物案例,除了祈福币,以下物品尤其需要家长警惕:
金属类:硬币、纽扣、耳钉、钥匙碎片(如本案中的祈福币,边缘较光滑但直径超标,仍有窒息风险);
生活用品类:纽扣电池(最危险!纽扣电池遇体液会放电,2小时内可能灼伤食道)、拉链头、小发卡;
食品类:整颗坚果、果冻、未切碎的葡萄/圣女果(建议1岁内宝宝辅食需处理成泥状或小丁)。
若发现宝宝误吞异物,第一时间送医是关键,但很多家长的“急救动作”反而会加重风险,有两件事一定不能做——
不要催吐、抠喉:可能导致异物划伤食道,或呛入气管引发窒息;
不要喂水、喂饭:试图“冲下去”会让异物移位,增加手术难度。
正确做法是,保持宝宝安静(避免哭闹导致异物移动),携带可能误吞的异物样本(方便医生判断大小、材质),立即前往有小儿内镜手术条件的医院,途中密切观察宝宝呼吸、面色,若出现口唇发紫、呼吸困难,立即拨打120并做海姆立克急救法(1岁以下宝宝需采用“拍背压胸法”)。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陈芳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于:北京市卓信宝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