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第一次发现宝宝身上的血管瘤时,都会疑惑 “这到底是啥?之前怎么没看见?” 其实血管瘤的早期症状很容易和蚊虫叮咬、湿疹弄混,尤其是宝宝刚出生没多久,皮肤娇嫩,小点点、小鼓包不显眼,得仔细观察才能发现。今天就掰开揉碎说,血管瘤早期到底长啥样,怎么和其他小疹子区分开。
首先得明确:血管瘤大多在宝宝出生后 1~4 周冒出来,不是 “生下来就有”很多家长以为 “出生时没长,以后就不会长”,其实不是。大部分血管瘤(尤其是最常见的草莓状血管瘤)会在宝宝出生后 1~4 周慢慢显现,就像种子慢慢发芽,一开始只是很小的痕迹,不是一下子长出来的大疙瘩,所以早期很容易被忽略。
最常见的 3 种血管瘤,早期症状各有特点,看完能少走弯路
1. 草莓状血管瘤(最常见,占 70% 以上):早期像 “小红点 / 小红斑”,慢慢会凸起
这是家长最容易发现的一种,早期症状特别像 “被蚊子叮了个小红包”,但仔细看有区别:
刚出现时:大多是针尖到米粒大小的鲜红色小点或小斑,平的,和皮肤齐平,颜色很均匀,不像湿疹那样会脱皮、起白屑,也不疼不痒,宝宝不会抓挠。
展开剩余76%几天到几周后:这个小红点会慢慢变大,而且会鼓起来,从平的变成凸起的小疙瘩,摸起来软软的,像按在海绵上(但比海绵有弹性),颜色还是鲜红或暗红,表面可能有点粗糙,像草莓的表皮(所以叫草莓状血管瘤)。
容易长的位置:脸上(额头、脸颊)、脖子、前胸、胳膊,尤其容易长在宝宝穿衣服时摩擦不到的地方,比如锁骨附近、肚子上。
别和蚊虫咬混淆:蚊虫咬的小红包一般 3~5 天会消退,还可能有点痒;草莓状血管瘤的小红点不会消,反而会慢慢变大、凸起,这点是关键区别。
2. 海绵状血管瘤(位置偏深,早期容易漏判):早期像 “淤青 / 紫包”,摸起来有弹性
这种血管瘤长得比较深,不在皮肤表面,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当成 “宝宝不小心磕的淤青”:
刚出现时:可能是淡紫色、蓝色的小斑块,平的或稍微有点鼓,颜色比淤青浅一点,按压时会变浅(松开手又恢复颜色),摸起来软软的,像里面裹了水或小海绵,没有硬块。
慢慢变化:不会像淤青那样 1~2 周消退,反而会慢慢变大,鼓起来的范围变广,比如从指甲盖大变成硬币大,摸起来弹性更明显,有的还能感觉到里面有 “小波动”(但宝宝不会疼)。
容易长的位置:下巴、脖子深处、眼睑下方(可能让眼睛有点肿)、胳膊腿的内侧,甚至有的长在口腔里(比如舌头下面、牙龈附近),喂奶时才能发现。
别和淤青混淆:淤青大多有磕碰史,会慢慢变黄再消退;海绵状血管瘤没有磕碰也会出现,颜色一直是紫或蓝,还会慢慢变大,按压时更软、有弹性。
3. 混合型血管瘤(草莓状 + 海绵状结合):早期又红又有点鼓,增长快
这种是两种血管瘤的结合,早期症状更明显,也更容易被发现:
刚出现时:表面是草莓状的小红点,同时下面还有海绵状血管瘤的紫色鼓包,摸起来表面有点粗糙(草莓状的特点),下面软软的(海绵状的特点),按压时整个都会变浅。
变化速度:比单一类型的血管瘤长得快,可能 1~2 周就从米粒大变成黄豆大,鼓起来的程度也更明显,容易影响周围皮肤的形状,比如长在脸颊上,可能会让脸颊有点不对称。
早期还有 2 个 “隐藏信号”,家长别忽略
除了看皮肤表面的样子,还有两个细节能帮你判断:
增长速度:不管哪种血管瘤,早期(出生后 1~6 个月)都会 “慢慢长”,如果发现某个小点点 / 小斑块,每周都能看出变大(比如从 5 毫米长到 8 毫米),或者鼓起来的高度变高,大概率是血管瘤;如果一直没变化,可能只是普通的色素痣。
按压反应:血管瘤按压时会 “褪色”,用手指轻轻按在上面,颜色会变浅(从红 / 紫变成淡粉或接近皮肤色),松开手后 1~2 秒又恢复原来的颜色;普通的疹子、色素痣按压时不会褪色,这点很好区分。
最后说句实在话:早期发现后别慌,先观察再找医生
如果发现宝宝身上有符合上面的小点点、小鼓包,别立刻焦虑,先拿手机拍张照,每周同一角度、同一光线拍一次,记录它的大小、颜色、是否凸起。
如果是草莓状血管瘤,长得慢、不在眼口鼻附近,先观察就行,大部分会自己消退;
如果是海绵状或混合型,或者长在眼周、嘴角、喉咙附近,哪怕很小,也建议尽早去医院(挂儿科血管瘤专科、皮肤科),让医生用超声看一下深度,判断是否需要干预。
其实血管瘤的早期识别,关键在 “多留意”,给宝宝洗澡、换尿布时,多看看皮肤有没有新出现的小红点、紫包,别误当蚊虫咬或淤青,早发现、早判断,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济南童康儿童医院开设线上预约挂号,如有更多疑问可以拨打热线咨询或关注“济南童康儿童医院”公众号,济南童康儿童医院专家团队为您健康保驾护航。
发布于:广东省卓信宝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