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史源教授团队联合全国20余家医疗中心,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TheBMJ》(《英国医学杂志》,影响因子42.7)上发表了原创研究成果,为改善极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管理提供了新的高级别证据。
刊发期刊截图(重医儿童医院供图)
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是导致胎龄28周以下早产儿出现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虽然有创机械通气可有效挽救患儿生命,但也会增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并发症的风险。目前,欧洲RDS指南推荐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作为此类患儿初始无创呼吸支持的首选方式,但其失败率高达约40%。
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HFOV)作为一种新型无创通气模式,结合了持续肺扩张与主动振荡技术,并允许患儿保留自主呼吸。然而,其作为初始呼吸支持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验证。
该研究为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优效性临床试验,在中国20余家新生儿中心开展,共纳入342名早产儿。研究主要评估出生后72小时内的气管插管率。在安全性方面,两组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动脉导管未闭等常见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未见显著差异,提示NHFOV具有与NCPAP相当的安全性。
展开剩余24%本项研究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比较NHFOV与NCPAP作为胎龄28周以下早产儿初始呼吸支持策略的最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之一。结果表明,对于患有RDS的极早产儿,将NHFOV作为首选无创呼吸支持方式,能够显著减少早期有创通气的需求,且不增加并发症风险。该成果有望为更新国内外新生儿呼吸支持指南提供关键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向凌)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行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发布于:北京市卓信宝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